2025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在威海举办,聚焦绿色低碳赋能海洋经济
近200位专家学者齐聚山东威海,共绘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新蓝图。
10月18日,以“绿色低碳赋能:重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主题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在山东威海市举办。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近200名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与。
论坛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突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国家重大战略议题。
01 论坛背景:海洋经济发展迎来绿色转型关键期
我国海洋经济虽在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但海洋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全球绿色发展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绿色低碳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海洋经济论坛自2017年在青岛举办第一届以来,已连续举办九届,成为我国知名的涉海学术论坛。
经过多年发展,该论坛在海洋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02 核心观点:多元视角共话海洋经济未来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副校长刘战强指出,山东大学立足区域优势,持续加强涉海学科建设,在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和碳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威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刘炜表示,威海将坚定把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从理念推向实践,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打造海洋强市。
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陈连增提出三方面建议: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海洋科技创新;更加致力于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
03 四维驱动:探索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副主任委员韩立民教授提出了 “四维驱动”的中国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技术驱动层面需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
制度驱动方面要制定清晰的产业脱碳路线图与时间表,建立健全严格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
金融驱动领域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投向海洋低碳技术与项目。
区域驱动维度则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低碳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海洋产业绿色竞争力。
04 多元议题:平行论坛深化专业交流
在六个平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 “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海洋治理” 、“海洋强国建设与政策支撑”、“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布局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优化”、“海洋经济低碳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这些平行论坛深入探讨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海洋治理等重要议题,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05 产学研融合:院长与企业家共商协同创新
本次论坛特设 “院长与企业家圆桌会议” ,旨在促进我国海洋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同行交流。
来自全国20余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及涉海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议由山东大学商学院院长杨林教授主持,王琪教授致辞,共同探讨海洋人文社科发展方向,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凝聚智慧与力量。
06 前瞻视野:多维报告勾勒海洋经济新蓝图
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丁荣余从开放视角探讨了海洋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他强调,海洋经济本质上属于开放型经济,只有以全球视野谋划海洋经济布局,才能在国家海洋发展大局中展现担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则提出,拓展核电应用场景是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正从单一发电向多元应用拓展。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魏建从人文经济学视角指出,海洋文旅当前体验层次较浅,需进一步注入文化内涵,通过讲述海洋故事、挖掘历史符号,增强项目文化吸引力。
论坛闭幕环节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宣布2026年第十届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将在南宁由广西海洋研究院承办。
与此同时,另一场海洋经济领域的盛会——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举行,主题为“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
两场活动一北一南,分别从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角度,共同推动中国海洋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