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面临“粮财倒挂”“高产穷县”等问题。补偿粮食主产区,让抓粮有动力、种粮不吃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低,通过主销区向主产区横向转移资金,可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其净收益,从而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横向补偿与现有纵向补贴形成组合拳,通过动态调整补贴标准,能确保收益保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化产区生产能力:主销区资金反哺能直接增加主产区财政收入,使其有能力投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此外,横向补偿可提供替代性收入,减轻主产区因经济压力而发展非粮产业的倾向程度,确保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销区经济更为发达、财政更为富裕,而主产区为发展粮食生产牺牲了一些发展其他产业的机会。建立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助于平衡粮食产销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小产销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粮食安全格局:保障粮食安全是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共同责任。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既是督促主销区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体现,也能进一步激发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构建起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为了实现对粮食主产区的有效补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统筹考虑各方因素,明确补偿标准,探索多样化的补偿方式,确保产销区之间深度协作、互利共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