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确定基本养老金调整比例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持代际公平、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应“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这表明物价上涨和工资增长是我国基本养老金调整的主要考虑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物价上涨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若养老金不随物价调整,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例如2024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仅0.2%,增幅较低,2025年确定2%的养老金调整比例,能够较好保障养老金的购买力不下降,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考虑工资增长因素:在职职工工资增长通常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退休人员在工作期间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共享发展成果。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较上年增长2.8%,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较上年增长1.7%,2025年确定2%的养老金调整比例,体现了让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理念。从国际上看,主要国家调整养老金基本也都是以物价涨幅和工资增长幅度等因素作为确定调整比例的依据,我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既立足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此外,在具体确定调整比例时,还需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同时,全国调整比例确定后,各省份会以全国调整比例为高限,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本省份调整比例和水平,并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调整,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
|
|